2007年11月30日

卓越紐崔萊

萃取天然菁華   

紐崔萊燦爛的歷史始於卡爾仁伯。1920年代,卡爾仁伯在中國工作時,親眼看到飲食不均衡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並在乳製品公司工作時,觀察到動物可以只靠綠色植物維生,因此,他認為人類也可以靠植物維生,而且天然植物可解決飲食不均衡所產生的問題。1927年卡爾仁伯回到美國,致力發展擷取自天然植物菁華的營養補充品。  

植物類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植物成分,科學家將這些物質稱為植物化學物質(Phyochemicals),並根據許多研究顯示,這些成分對我們的健康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紐崔萊創辦人卡爾仁伯在1920年代就已發展出他獨特的見解:以完整植物萃取而得的濃縮素所具有的營養價值絶對比單獨分離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來得高。因此,卡爾仁伯使用這些富含植物化學物質的植物來萃取天然植物濃縮素,並添加在產品中。  

要萃取出營養成分最豐富的植物濃縮素,首要工作就是栽植品質優良的作物。紐崔萊擁有四座自營的有機農場,以維護自然環境為原則,採用天然的「生物防治法」控制害蟲完全不使用除草劑、化學肥料與殺蟲劑,落實土壤管理與作物管理,讓土壤更健康、更肥沃,栽種出最天然、富含營養的植物,在植物最富營養時採收,並於30分鐘內萃取製成植物濃縮素    

植物濃縮素蘊藏的營養包括:
天然多種維生素:身體需要維生素來維持組織與細胞的健康,其在身體的作用好比機械中的潤滑油。
天然多種礦物質:身體需要礦物質來構成身體細胞原料並調節生理機能。
纖維: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是身體不可缺乏的重要成分。
植物性抗氧化劑:有助身體抵抗致癌物質對身體細胞的傷害。
植物其他成分:植物中尚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對身體有益,但還無法確認其成分與效益。

結合尖端科技  
為了不斷研究改進萃取及生產方法,確保紐崔萊營養補充食品的優異品質,紐崔萊的生技支援中心──紐崔萊健康機構在科學的研發耗資百萬美金,網羅各領域科學家,包括農藝學家和營養學家,組成堅強的專業團隊,致力於產品研發。同時邀集學術、產業、醫藥和研究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成立科學諮詢委員會,為紐崔萊健康機構提供建設性的科學評估,並強化紐崔萊健康機構與產業界、學術界的合作關係。至今,紐崔萊健康研究機構已發表超過220篇的科學文獻報導、進行超過46項人體臨床實驗,並與知名大學如:美國史丹佛大學進行研究合作。自1958年起,透過全體紐崔萊員工的努力,在產品、設計與製程上已榮獲150多項專利,這些都是紐崔萊營養補充食品之所以優於市售其他產品的最好證明,也使紐崔萊營養補充食品成為當今市場上獨一無二的產品。  

除了優異的研發團隊,紐崔萊從原料、製程、設備都力求完善。由於部分原料並非由紐崔萊自行生產,因此紐崔萊所選擇的供應商必須通過嚴格的審核程序,確認其符合GMP製藥級的品管標準,以確保原料品質。在製程中,每一步驟都受到嚴格品管監控,使用高效液相層析儀(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與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分析維生素與植物化學物質,確保其效能;以感應耦合電漿放射光譜儀(ICP)測定礦物質,確保沒有重金屬污染;並獨家開發專利濃縮萃取技術與殺菌程序,提煉植物濃縮素。這一切,都是自紐崔萊創立至今,追求卓越品質不變的堅持。

邁向極致健康  
注重均衡飲食,維持規律運動,保持愉悅的完美心靈,搭配富含植物營養成分的營養補充食品是紐崔萊主張邁向極致健康的四大要素。  

多年來,紐崔萊不斷提倡營養及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因為,人體由數十兆細胞所構成,每個細胞要正常運作、維持健康狀態,始於完整的營養攝取。均衡營養的飲食能夠維持身體機能,並有助於預防慢性疾病,是邁向極致健康的首要條件。但多數的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許多因素影響,餐餐要求均衡飲食實在難上加難,因此食用天然、高品質、富含植物營養素的紐崔萊營養補充食品來補足營養攝取的不足,是最方便、有效率的選擇。  

此外,大家常說:「要活就要動」,每日運動30分鐘,除了能控制體重、雕塑身材曲線,更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提升骨質密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紐崔萊為宣達運動的重要,持續致力於各項體育活動的舉辦、贊助世界級的體育健將,希望藉由這些活動的參與,鼓勵人們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  

「萃取天然菁華,結合尖端科技,邁向極致健康」是紐崔萊70多年來不斷努力的目標,也是促使紐崔萊持續精進的原動力。今日,紐崔萊已成為維生素/礦物質及營養補充食品全球領導品牌*,並連續多年蟬連台灣各項市場調查肯定,再次證明,富含植物營養素、絶不添加化學色素、人工香料及防腐劑的紐崔萊營養補充品,廣獲消費者高度評價。展望未來,紐崔萊將以過去70多年來的成就為基礎,開發各項新產品,幫助人們朝極致健康的目標邁進。
*根據Euromonitor國際市調公司調查,紐崔萊為2006年銷售業績統計第一名 

紐崔萊深受台灣市調肯定
2002~2007 連續六年蟬連管理/突破雜誌「理想品牌」
2004~2007 連續四年榮獲康健雜誌「健康品牌」
2005~2007 連續三年獲得讀者文摘「信譽品牌」金獎

2007年11月8日

青年新貧現象

青年新貧現象96/4/20

  網路相約自殺的風氣,有如瘟疫般在年輕族群中蔓延。一位去年剛從技術學院畢業的女孩,好不容易謀得一份助理的差事,每個月薪水只有1.8萬元,工作沈重繁雜不說,還動輒被上司罵到臭頭,勉強撐了一年辭職回家,沒想到父親卻又經商失敗。她的遺書提到,對未來前途非常害怕,於是在網路上與一位高中女生相約,兩個人結伴自殺。

  這個女孩的職場遭遇,其實並非特例,而是台灣年輕世代的縮影。這幾年中年失業者自殺層出不窮,同樣因工作不順所導致的自殺案件,未來是否蔓延到剛踏進社會的年輕族群,值得高度關注。

  對台灣年輕世代來說,薪資破壞淪為廉價勞工,工作操勞度與業績壓力直線上升,長期只能蹲在基層當一顆小螺絲釘……,種種勞動條件的惡化,讓他們逐漸失去了開創前程的憧憬與豪情。職涯就像一場噩夢在等著他們,對於工作的不滿和疏離感,最明顯反映在新鮮人離職率的激增,不少大型教學醫院的新進護士,3個月就流失了50%;有些保險公司的儲備幹部,一年甚至流失高達90%。正如輟學率是教育體系的病理指數,離職率則是就業市場的病理指數,職場新鮮人的高流動現象,絕不能以「他們是草莓族,不能吃苦耐勞、被罵兩句就想換工作」等閒視之。

  年輕族群的貧窮化,或所謂「青年新貧」現象,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家旁邊銀行的櫃檯員,10年前薪水將近3萬元,如今縮水到2.4萬元,第一線櫃檯員的人數,則從7個精簡到3個人,每天客戶大牌長龍,櫃檯員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她們告訴我,因為憋尿而導致膀胱炎,成了不少櫃檯員的「職業病」。

  同樣是理財,五年級的課題是「財富管理」,六年級無財可理,只能做到「薪水管理」,而七年級恐怕更變成「負債管理」。許多年輕人即使努力工作,依然免不了負債,要他們如何對前途不悲觀?

  每到選舉時節,朝野政客就開始大玩變裝秀和嘉年華,騙取年輕族群的認同。但是,去看一看政府的預算編列,為了收買中高齡選民,無奇不有的就業方案,砸個幾百億在所不惜;反觀行政院青輔會,每年預算卻連10億元都分配不到。學校的畢輔室既沒有經費,也缺乏專業人員,所謂學生就業輔導,往往只能邀請社會人士到學校辦幾場演講而已。政府別說為青年建立職涯輔導體系,就連最基本的就業市場數據,也是貧乏到極點:各主要科系的出路供需如何?各主要行業長短期人力供需如何?政府都拿不出調查數據。

  年輕世代從學校和政府那裡,所能得到的職涯指引少得可憐,只好求助於算命。以網路算命來說,工作已經取代愛情,成為年輕族群最愛卜算的主題。這是年輕人的悲哀,更是政府與學校的恥辱!(96/04/20)

轉載~Career臧聲遠

將要消失的工作

報載企業家網站公佈10年後可能收攤的行業
非常值得深省
其中有兩個很值得注意
一個是唱片行 曾經是美國唱片零售業霸主的
淘兒唱片行 因為敵不過線上音樂
去年已關掉全美所有分店
台灣的玫瑰唱片 分店也是不斷減少
第二個是電話行銷
美國民眾發起 "別打給我" 運動
向電話行銷說不 使得業者大受打擊
台灣現在從保險到各種商品服務
很多都是僱用電話行銷或電話客服人員在賣
未來是否會像網路垃圾郵件一樣
遭到消費者杯葛 值得注意

在台灣 我也在密切注意哪些行業在走下坡
有大裁員的危機 我想到的有
1)國內民航業 因為被高鐵取代
2)大賣場 已經過度飽和 一定會整併
3)房屋仲介 現在總店數比便利商店還多
房地產市場開始冷卻 一定有很多房仲業分店會收起來
4)大學教授 事實上已經有些大學 因為學生招不滿
教授沒學生可教 只好去教通識課程
他們很擔心自己會變成流浪教授
5)書店 網路書店崛起 加上年輕世代不愛看書
實體書店與店員需求 將會不斷萎縮
6) 平面媒體 閱聽者轉向網路與電子媒體
再加上紙價狂飆 平面記者與美編 好光景所剩無幾了
轉載~Career臧聲遠

跟我們一起成為鑽石.一起邁向愛琴海

不要再猶豫,不要再遲疑,與其懷疑,不如花少少的時間去了解,只要你敢夢敢想,沒有什麼是不可行的。

美 要美一輩子 不要美一下子 雖然自然就是美 但要美的很自然就需要技術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