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宏/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
肥胖的元兇──飲食與活動
造成近年來肥胖日益嚴重的可能原因有三:活動量降低、肥胖基因、飲食習慣改變,其中活動量降低應該是最大的元兇。
根據陽明大學劉影梅老師的統計,有1/3臺灣人完全不活動,其中年輕人和中壯年更高達四成;且固定從事運動的人口比例,隨著年紀越大而逐年減少。台灣青少年不活動的現象更是明顯,將近一半的小朋友每天花超過兩個小時看電視或上網打電動,從醫學研究的證據顯示,青少年看電視的時間和體重增加有關,且根據2007年「肥胖」期刊的研究顯示,房間有電視的小男生比較容易變胖。
運動對健康的重要
運動除了可以控制體重,也有益身體健康。研究發現,對正常體重的人來說,體能不好的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是體能好的人的3.1倍;而體重過重與肥胖的人,體能不好的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是體能好的人的4.5和5.0倍;因此不管體重是否理想,多從事運動都可以改善心肺適能。
根據2002年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建議,運動的好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減緩老化,延長壽命,運動一分鐘,壽命約可增加兩分鐘。
‧減少因心臟病而造成的死亡。
‧減少發生糖尿病、高血壓、直腸癌的機會(尤其有家族史的人)。
‧協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
‧降低憂鬱和焦慮的現象,促進心理健康。
‧協助控制體重。
‧促進骨骼、肌肉、關節的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症。
‧促進手眼協調,避免跌倒。
如何正確的運動
大部分的人聽到運動,就會聯想到「3-3-3」法則,即是一星期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3-3-3」的運動量只能勉強達到預防慢性病的標準。1996年美國疾病管制局及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公布,要促進健康,運動必須達到每周5~7次、至少累積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才能有效促進身體健康(例如提升心肺適能)。
累積活動量 成功減重
根據2003年世界肥胖研究學會及2005年美國新公布的飲食建議標準,減肥運動的建議量如下:
‧減少慢性病發生:每天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減肥或不發胖:每天60分鐘的中等至激烈強度的運動。
‧減肥後不復胖或要繼續減肥:每天60~90分鐘的中等至激烈強度的運動。
運動在減肥時扮演的角色
運動對於減肥或預防復胖,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運動在減肥過程最重要的功用包括:
‧運動可減少減肥過程中肌肉的流失,使減重後的肌肉與皮膚不鬆弛。
‧保持減肥成功後的戰果,確保減重後不復胖。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
減肥運動的建議
‧初期有氧,後期無氧
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減肥運動建議初期以有氧運動為主,可以顯著消耗熱量,又可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後期則建議加入阻力性或肌力性等可以增加肌肉的無氧運動,以彌補肌肉的減少,並避免基礎代謝率的下降。
‧心跳130下,減重剛剛好
目前建議每個人都必須從事足夠的中等強度運動以維持健康,所謂中等強度大約等於快走的運動強度,雖然更激烈的運動可以提升體能,但是在相同熱量消耗下,激烈的運動並不比中等強度運動效果來得好。一般減肥運動的建議強度,並不建議激烈運動,只要心跳能達到110~130下就足夠了。
‧每天運動30分鐘,有效減重
已經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運動有益健康,並可有效減重,然而這些效果必須依據運動量來決定。根據公共衛生學者的建議,每個人應該在一天內從事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每周至少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沒時間運動,多次累積也可以
開始運動時最常遭遇到的阻礙是覺得沒時間,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及運動醫學學院對運動量的建議,一天運動多次,每次大約10~15分鐘,同樣可以達到促進心肺適能的效果,尤其是長期過著坐式靜態生活的肥胖婦女,分次運動可以提升他們對運動的接納度,進而達到減肥的效果。
‧逐步進展,成功減重
肥胖的人可能長期處於無運動狀態,因此不管是運動強度、時間及頻率都無法達到應有水準,若強制要求,可能產生反感,因此建議逐步開始;另一方面,運動一段時間後,因為體能狀態變好,身體會產生適應現象,原本的運動強度即可向上調整。減肥運動比較重視運動的總時間,像一天、一周或一個月做多少運動,因此日常生活中有任何身體活動的機會應該盡量把握。
改變生活方式提高活動量
改變生活方式也是增加身體活動量的方式,例如多做家事、園藝等工作,此外,衛生署和國民健康局最近大力推廣「上班族健康操」,就是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或職場中,多多活動身體。
減重過程中,運動可有效消耗脂肪、增加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避免復胖及預防慢性病等,因此是減重過程相當重要的一環,只要再搭配飲食控制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成功減重且不復胖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