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6日

退休五力 你具備了嗎?

退休五力 你具備了嗎? 聯合新聞網 2007/10/23

完美的樂活退休藍圖,要財富、也要健康,還要能保全自己的退休後資金,業者提出樂活退休五力,可以提供準退休族來檢視自己的準備進度。

波特五力是分析產業競爭態勢的著名理論,從現有對手的競爭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阻力 (進入此產業的門檻高低)、替代品的威脅力量,這五項因素都可能對企業競爭的優劣勢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在規劃自己的樂活退休上,也可以從五力分析自己未來的退休籌備是否足夠,樂活退休五力是指財富力、穩定力、醫療力、收入力以及保全力

「財富力」是指退休後的生活花費準備程度,安聯人壽行銷暨公關部副總左思惠說,退休後若希望仍享有舒適、一定品質的樂活退休生活,只靠目前努力賺取財富外,也需要長期且固定的理財計劃,才能維護退休後財富成長的「穩定力」。

左思惠認為,加上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因此退休後的「醫療力」也要考慮,若沒有足夠的人身保障,不但容易帶給家庭負擔,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大的降低,左思惠說,除了平日運動、注意養生之外,也可以透過投保意外、殘廢、終身醫療等提高健康保障。

除了退休金、儲蓄外,還需多開拓退休後的收入來源,如投資等,「收入力」就是檢視財務規劃是否長期且固定,以及退休後是否仍有持續收入來源。

有了足夠又持續的退休資金來源,還要透過適當的理財工具保全自己的財富,信託、投資型保單等都具有「保全力」,可以保全財富或是透用保險補足保障不夠的缺口。

要規劃樂活退休,左思惠指出,事前規劃就應該要能同時備足財富力、穩定力、收入力、醫療力及保全力,光靠儲蓄、子女奉養或單一的理財工具,無法擴增退休後的收入來源、甚至可能不足以負擔退休後生活花費。

【經濟日報/記者呂郁青報導/20071022】

五成上班族 退休準備金「零」

五成上班族 退休準備金「零」 聯合新聞網 2007/11/15

人力銀行業者調查發現,超過六成上班族預期退休後還須兼差賺錢,顯示一般人不認為定存、保險或勞退金將成為退休後的經濟來源。對於全民都有權利享受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更有近九成受訪者表示,沒有信心。

根據周刊與人力銀行最新發布的「上班族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近三成的人認為退休金要準備1,000萬元至2,000萬元才夠;14.1%的人認為準備500萬元至999萬元就足夠。

雖然多數上班族認同準備退休基金很重要,卻有高達五成受訪者表示,目前退休金準備進度為零,風險意識有待加強。

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表示,調查發現,台灣上班族不但低估自己的壽命長度,更嚴重低估退休準備金的額度。

邱文仁表示,儲存千萬元退休金對領固定月薪的上班族並非易事,但多數上班族竟還然沒開始準備退休金。而預估退休生活的每月開銷,平均而言,受訪者認為每月約需2萬7,566元生活費才夠。

但根據學者估算,退休後每月生活費要有退休前每月所得的七到八成才合理,以四年級生來說,活到80歲,至少要準備1,500萬元,活到95歲則要花2,000萬元,足見上班族低估長壽風險。

邱文仁說,如果上班族每月存5,000元為退休基金,每年只能存到6萬元;若以1,000萬為目標,光靠「存錢」要存167年才能達成。

而上班族預期退休後的經濟來源,超過六成的人認為是「兼差收入」,或「子女給的零用金」;超過五成的人認為是「基金」收入,或仰賴「繼承的遺產」安享晚年。

而一般認為可以做為養老金的「定存儲蓄」(21.5%)、「保險」(21.3%)、或「勞退金」 (3.3%),則不是上班族普遍認定的退休經濟來源。

邱文仁認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退休後還會繼續兼差賺錢,顯示未來老年人將可能有「退而不休」的趨勢,也可能說明上班族擔心基本的儲蓄、保險無法保障生活,因此必須繼續工作賺取生活費。

而對於全民都有權利享受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則有將近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信心。

【經濟日報/記者王慧馨報導/20071115】

職場新鮮人共同問題 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

職場新鮮人共同問題 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 聯合人力網 2007/10/08

根據聯合人力網的調查顯示,有30.4%的社會新鮮人認為自己在找工作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不清楚自己適合從事何種工作」,23.4%認為「缺乏相關工作經驗」,也有18.0%認為「專業能力不足」。

新鮮人在面對報紙、網路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人事廣告時,有沒有工作經驗或專業能力是否足夠更常是應徵工作的門檻,但是對於新鮮人而言,缺乏工作經驗的劣勢,就只能依靠著面試時表現出的企圖心與願意學習的態度來爭取加分,然而,整體而言,影響職場生涯發展的最大因素,仍是專業的能力和積極工作態度。


薪資數字多少往往也是新鮮人決定就任與否的重大考量,根據勞委會調查,各行業初任人員(社會新鮮人)每年薪資調薪幅度,約為3%到5%之間,而新鮮人待遇約為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的七至八成左右,建議社會新鮮人,第一份工作不要太過計較數字的高低,待遇中上即可,重點應該擺在有沒有發展空間?有沒有學習機會?免得在高薪資的麻痺之下,逐漸磨耗掉自己的工作技能,到了被迫要離職的時候,履歷表中徒增年資一欄,到時求職者恐怕得花費更多心思,才能彌補第一份工作經驗中的空白。

此外,社會新鮮人如何慎選求職管道也是重要的課題之一。社會新鮮人畢業進入社會後,多以看報紙分類廣告、上網在公民營人力網站張貼履歷、或是透過親友人脈找工作。由於e世代習慣使用網路,統計顯示有將近八成的社會新鮮人選擇上網找工作,如果輕易將完整的個人資料在網路空間曝光,每多曝光一次,就多一次個人資料被被不肖業者濫用的可能性,因此也必須小心選擇適當的履歷曝光管道。

不論報紙徵人廣告或是網路求職訊息,只要公司名稱、聯絡電話地址含糊不清工作,求職者都應該特別提高警覺小心受騙。社會新鮮人除了可以到經濟部商業司網站,以公司名稱或統一編號查詢該公司是否立案。在勞委會職訓局網站上,也會公佈違反就業服務法的業者及個人相關資料,另外BBS或求職討論區中,也有受爭議企業的披露。總而言之,社會新鮮人只要多聽多問,就容易免於求職陷阱的危害。

【畢 盈/20071008/聯合人力網】

高學歷 高失業率 浮現

高學歷 高失業率 浮現 聯合人力網 2007/10/01

碩士以上失業族群 平均待業時間達11.4個月

主計處的統計顯示8月平均待業時間為21.7週(約5.43個月),其中第一次求職者的待業時間為19.1週(約4.78個月),一般求職者待業期22.6週(5.65個月);就教育程度上的差異分析,發現高中(職)程度者失業率4.62%居首;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4.32%;國中及以下程度者失業率3.01%。

大專及以上學歷程度失業率竟高於國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顯示高學歷不再代表高求職競爭優勢。根據聯合人力網的網路調查發現,當分析學歷以及待業時間時,大學及碩士等高學歷待業族群的待業期,比專科族群還時間來的長,尤其碩士以上學歷族群的平均待業期更達11.43個月,高出所有失業族群的失業期平均值8.37個月,其中更有3.7成的失業期已經超過一年,顯示高學歷族群在經濟不景氣之下,找工作未必比中低學歷的族群吃香。

一般人往往以為高學歷族群在職場上比較容易找到工作,薪資也比中低學歷的族群高上許多,但實際上在社會景氣不佳、經濟成長趨緩的狀況下,台灣已經開始出現「高學歷、低職位、低薪資」的現象,有些碩士以上的畢業生,認為自己不該屈就於低薪資、低職位,造成「眼高手低」的狀況,反而很難找到工作;反觀學歷相對較低的專科畢業生,因為通常比較「認份」,即使薪資水準降低或職位不高,都可以接受,而對於用人企業來說,專科學歷事實上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專業技能,所以在薪資成本考量下,當然樂於聘用專科學歷族群。

面對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就業環境,除了具備高學歷之外,「放下身段」以及「不斷學習」等求職心態的調整更為重要。對企業主而言,在用人唯才的邏輯下,學經歷固然佔有相當大的評選比例,但是踏實、虛心的工作態度也是企業主重視的基本標準,因此,如何在面談時展現出和專科、大學生一樣的積極態度與腳踏實地的工作精神,也是碩士以上待業族群在求職時,必須多加著墨的部分。

【畢 盈/聯合人力網/20071001】

跟我們一起成為鑽石.一起邁向愛琴海

不要再猶豫,不要再遲疑,與其懷疑,不如花少少的時間去了解,只要你敢夢敢想,沒有什麼是不可行的。

美 要美一輩子 不要美一下子 雖然自然就是美 但要美的很自然就需要技術嘍~